一只老鼠能有多大?如果你也是抱著不屑和好奇的心理,那麼近期出現在廣東某地街頭上的這只老鼠,就能刷新你的認知。
普通人家里面的老鼠,就算是一些大個體,頂多也就跟一個寶特瓶差不多大,然而在廣東街頭出現的這只老鼠,其體型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認知,不少市民看后驚乎甚至超過了一只小貓,聲稱從未見過那麼大的老鼠。這一驚奇的現象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圍觀,紛紛將其拍下傳到了網上。
老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它們廣泛出沒于農村和城市里面,幾乎是無所不在,有人的地方基本上就有老鼠,沒人的地方也有老鼠。
相對于農村,城市往往更容易出現大型的老鼠,因為這里的食物殘渣比農村多得多,生活在下水道里面的老鼠能夠獲取更多的食物資源,同時食物種類齊全、營養更加均衡,老鼠的體型自然就能夠長得更大。
「巨大老鼠」的視訊在網上流傳之后,不少人在驚呼之余也表示,南方的老鼠似乎比北方的大,這是為什麼呢?
環境等因素會對生物外形產生重大影響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就好比人來說,長期以來的營養不良,會讓一個人變得十分瘦弱。野生動物長期吃不飽跟頓頓飽飯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貝格曼在1847年的時候首次對動物體型的地理變化作出了比較明確的闡述,認為恒溫動物的體型在寒冷氣候環境中,會比在溫暖環境中大,這就是貝格曼法則,也叫貝格曼規律,具體指:恒溫動物在其分布區較冷的地區比在較暖的地區身體趨于變大、相對體表面積減少的現象。
隨著時間的發展,貝格曼法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并且人們也能找出許多確切的例子來反駁這一規律。雖然貝格曼法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近年來的分析表明,在哺乳動物中貝格曼法則模式仍舊受到廣泛支持。
假設按貝格曼法則來說,緯度越高,也就是地理位置越靠北,物種體型越大,那麼對應的北方的老鼠應該比南方的老鼠體型更大,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呢?
其實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套用貝格曼法則或者阿倫規律(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恒溫動物,其體表的突出部分縮短,熱帶地區的恒溫動物,相對較長)等。
鼠嚙齒目鼠科動物的統稱,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多達500余種,分布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廣義上的鼠指的是鼠科的全部動物,它們都能夠稱之為鼠,而我們口中的鼠,則一般代指家鼠。
不過你知道嗎?單單是家鼠,就分好多種,常見的有黑家鼠、褐家鼠、小家鼠等等,它們在外形上比較像,毛色多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耳朵短小尾巴較長,嘴里長有尖牙,擅長打洞,主要在人類家園里出沒。
老鼠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們隨著人類到達了全世界各地。它們的生存能力極強,我們認為臟亂差的地方,卻往往是老鼠的樂園。
而且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拿常見的褐家鼠為例,只要環境和氣候適宜,不缺食物的情況下,它們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尤其是春秋兩季,更是它們繁殖的高峰期。
一只母鼠一年能生6-10胎,每胎大概產仔4-10只,最高可達17只。當然,龐大的老鼠家族也為其他小型捕食者提供了食物,鼠類算得上是諸多小型捕食者最基礎的獵物之一。
前面提到過南北方的老鼠個頭表面上跟貝格曼法則反著來,歸根結底是因為南北方常見的老鼠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物種。因為老鼠家族十分龐大的緣故,單單是家鼠就有好多種,所以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它們都差不多,但其實是不同的。
南方的老鼠有很多種,其中的優勢種主要是褐家鼠,這是一種個頭比較大的老鼠,成年之后能長到200克左右,毛發多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廣泛分布于南方城市、農村里面。
北方的優勢種則是小家鼠,從名字也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種體型比較小的老鼠,成年之后多為12-30克,沒有褐家鼠一半大,毛色變化較大,由灰褐色至黑灰色。
雖然都是老鼠,但南方的是體型較大的種類,而北方的則是體型較小的種類,所以這就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南方的老鼠要比北方的大。
換做蟑螂也是同理,南方的優勢種主要為美洲大蠊,而北方的優勢種主要為德國小蠊,所以就給人一種南方的老鼠和蟑螂都比北方大很多的感覺。所以并不是南方溫暖濕潤食物充足,才將老鼠養的那麼大的,而是南北方的老鼠它們本身就不是同一個物種。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南方的老鼠主要是褐家鼠這類體型比較大的老鼠,但是像此次出現在廣東某地街頭上的這只大老鼠,廣東人也表示比較罕見,所以大家不要誤會,南方的老鼠不全都是像貓一樣大的,更多的是在正常體型范圍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