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北方網友說,自家進來一只可愛小老鼠,不忍心傷害,想用掃帚掃出去,結果就這樣給掃死了。
北方老鼠
南方網友看了之后表示太震驚,北方老鼠居然跟南方的蟑螂一樣大!真正的南方老鼠,那是可以直接跟貓干仗的!
宜賓街頭抓到的老鼠
有網友總結了南北老鼠的差異:
北方的老鼠像鼠標,南方的老鼠像喪彪。
北方老鼠三顆玉米就能吃得飽飽的,南方的老鼠非得吵著讓人給整兩斤牛肉。
當然,南北差異并不局限于老鼠,南方的蚊子蟑螂似乎都比北方大,就像有網友說的,南方的蟑螂甚至可以馱著老鼠飛。
這是一種調侃的說法,還沒有夸張到那種程度。差異是有,為何南北的物種差異這麼大?
南方鼠比北方鼠大的原因是品種存在差異,我國的鼠類有145種,各個品種的體型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
我國南方的鼠類主要是褐家鼠,北方的鼠類主要是小家鼠 。光聽名字就知道北方活躍的老鼠主要是體型較小的品類,而南方則相反。
南方貓抓的老鼠
事實確實如此,褐家鼠一般體長15-25厘米,體重220-280克,有記錄的最大個體體重接近900克。而小家鼠一般體長6-9厘米,重量7-20克。
體型上褐家鼠是小家鼠的兩倍多,最大的褐家鼠的體重是小家鼠的40倍還多。
褐家鼠還有一個與小家鼠相對的名字,大家鼠。除此之外還有溝鼠、糞鼠之類的稱呼,從這些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它們骯臟的習性。
北方的貓爪和老鼠
野外的褐家鼠主要生活在河邊草地、灌叢、莊稼地、荒地以及林緣池邊等。大多數的褐家鼠更喜歡生活在人類的地盤。
這些在人類地盤謀生的褐家鼠,主要生活在城市的地下系統中。它們能在下水道中游泳,通過下水道進入衛生間和廚房。
因為常年生活在臟亂的下水道,它們身上攜帶著很多的病毒和細菌,能傳播各種疾病。
南方氣溫高,雨水多,很多環境比較潮濕,適宜褐家鼠生活。褐家鼠繁殖能力極強,全年均可繁殖,一年至少繁殖6次,每胎產6-10個幼崽,因此南方的褐家鼠顯得鼠滿為患。
在寒冷的地方,褐家鼠更適應野外的生活,在亞熱帶熱帶地區則喜歡集中在人類的生活區域,而且我國南方城市化較北方高。
所以北方少見體型較大的褐家鼠,而南方這種鼠隨處可見。這就導致了南方鼠比北方鼠大的錯覺。
北方小家鼠
南北蟑螂表現出來的差距,也是因為它們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南方的蟑螂一般是美洲大蠊,個頭比較大,而北方的蟑螂大多是德國小蠊,個頭比較小。
南方氣候溫暖潮濕,建筑物以磚木為主適合它們棲息,且南方的飲食油脂淀粉質較多。這種好吃好住的南方城市,自然滋生許多的蟑螂。
北方蟑螂少,偶爾見到幾只,還非得拿來跟南方頂級蟑螂比,品種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總的來說,北方的老鼠蟑螂比南方小,是因為品種以及分布密度不一樣。就像同樣是狗,大只的阿拉斯加和小只的博美比較,就斷定養博美的人家養的狗全是小狗,有失偏頗。
我國南北方在氣候上表現出來的明顯差異為南暖北寒。這是因為北方處于高緯度地區,同樣的陽光下,太陽照射的面積較廣,使得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能量較少。
陽光穿過大氣層到達高緯度地區的路徑也較長,這大大削弱了太陽的能量。
陽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的必要條件,南方擁有著充足的陽光,綠色植物生長得比較茂盛,為很多動物提供了食物。
這僅僅是溫暖環境下的一個優勢,動物吃得多,它們的體型不一定因為營養充足變大。
事實正好相反,越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動物,普遍體型越大。就像我國北方的東北虎成為最大的老虎,而南方的華南虎相對要小得多。同是狐屬的北極狐體長46-68厘米,比體長30-40厘米的沙漠狐要大得多。
科學家早注意到了這個現象,1847年,生物學家伯格曼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觀點:在「同種的恒溫動物」這一前提下,小個體有利于散熱,能夠更好地適應炎熱的氣候,而那些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個體,個頭則較大。
北美洲阿拉斯加地區的科迪亞克島棕熊
原產地東南亞的馬來熊
1877年,鳥類學家艾倫提出,同種恒溫動物的肢體,四肢、手指、腳趾等部位,炎熱的地區纖細,寒冷更多地區短粗。
兩種觀點的前提都是,同一種類的恒溫動物。
兩個觀點的底層邏輯都是動物的比表面積越小,而比表面積決定了散熱的多少。
比表面積等于物體表面積/體積。分母越大,分數就越小,體積大的比表面積反而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