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張圖片,你認出里面這只活蹦亂跳的蜘蛛是什麼品種嗎?
一只蜘蛛正在灰褐色的巖石下歡快地爬來爬去。
酷熱夏天里,活潑好動的蟲子很容易吸引到覓食鳥的目光。
捕食的鳥兒從天空俯沖而下,尖嘴扎向蜘蛛。
正在此時,一條蛇突然從地上騰空而起,張開大嘴一口咬住捕食鳥。
一分鐘內發生的連環捕食案,并不是偶然碰到的巧合,而是蓄謀已久的捕獵陷阱。
現在來看一張細節圖。一條灰褐色,體色像雜草一樣的粗體蛇,折疊身體趴在地上,一只胖乎乎的蜘蛛在它身上爬來爬去。再仔細看看,蜘蛛長在蛇的尾巴上!
活蹦亂跳的蜘蛛不是真蜘蛛,而是蛇尾巴。這條蛇叫作蛛尾擬角蝰,它把尾巴模擬成蜘蛛的樣子,當作誘餌,搖來晃去地吸引捕食鳥的目光。
蛛尾蛇的蜘蛛尾巴怎麼長出來的?它有毒嗎,不小心被咬到會致命嗎?
我們從頭說起。
蛛尾擬角蝰,生活在伊朗西部,一直到跟伊拉克東部的干旱地帶,大部分集中在扎格羅斯山脈的西側。
它的個頭不大,平均身長70厘米,體重只有100克。
蛛尾蛇最喜歡巖石山地,灰褐色斑駁的身體趴在地上,能跟碎石雜草融為一體。
它通常在白天活動,把身體折成幾折,潛伏在巖石下。然后甩出一條尾巴,搖晃著當誘餌。
當捕獵鳥靠近蜘蛛尾巴時,小蛇能在0.2秒內發動攻擊,一擊命中獵物。除了自帶誘餌之外,蛛尾蛇還裝備了蛇族的一大奪命武器:毒液。咬中小鳥后,蛛尾蛇隨即注入毒液,麻痹小鳥拼命掙扎的肉體,乖乖等著被蛇吞下腹中。
有趣的是,雖然蛛尾蛇的誘餌擬態技能高超,遠遠碾壓眾多路亞大佬,但是,上鉤被坑的小鳥卻不多。
一招鮮,吃遍天的精髓,只在于一個「鮮」字,招式用老,就不管用了。吃一塹長一智的樸素道理,自然界通用。陷阱存在的時間長久了,識破陷阱的眼睛數量也隨之增長。
本地小鳥已經識破蛛尾蛇的釣魚伎倆,看見活蹦亂跳的大蜘蛛根本不會上當,冷眼一拋,遠走兩步,徒留一個陷阱白白干瞪眼。
蛛尾蛇的陷阱,只能留給過路的候鳥。只有途經此地的外地鳥,才會被活蹦亂跳的大蜘蛛吸引,成為蛛尾蛇的口糧。
候鳥遷徙季,蛛尾蛇能飽食幾餐羽毛客。平常的日子里,它的食譜跟其他小蛇差不多,捕食各種蟲子,蛙類,小型的嚙齒動物,還有蜥蜴。
由于蛛尾蛇生活的地域偏僻狹窄,除了本地居民外,幾乎無人認識。1968年,美國生物團隊拿到一個在伊朗采集到的蛛尾蛇標本。團隊不認識這條蛇,以為它尾巴上的蜘蛛,是小蛇受傷后長出的腫瘤。一直到2006年,生物學界才正式把蛛尾蛇列入新物種名單。
蛛尾擬角蝰有2大特點,一是頭上長角,二是尾巴上長蜘蛛。
它是蝰蛇科,擬角蝰屬的蛇。蝰蛇科里頭上長角的蛇有2種,一種是角蝰,在眼睛上方有一對豎立的刺狀鱗片,這是它的頭角。另一種就是擬角蝰,擬角蝰的眼睛上方也有一對突出的角,只是它的頭角由多塊短小的鱗片組成,結構上跟角蝰的不同。
蝰蛇科里尾巴上長出誘餌的蛇類,不止蛛尾蛇一種。
先來看響尾蛇的尾巴,它的尾巴是硬化的角質,由之前褪下的蛇皮組成。每褪一次皮,它就增加一個尾節。尾節之間是中空的空腔,當響尾蛇抖動尾巴時,尾節快速摩擦發出聲音,空腔繼續放大聲音,形成響尾蛇獨特的「沙沙」聲。
蛛尾蛇尾巴上的蜘蛛,跟響尾蛇不同,并不是硬化的角質。它的蜘蛛身體是一團腫脹的軟組織,蜘蛛腿則是變異的鱗片。蛇尾的鱗片長得又長又薄,一根根像刺一樣扎向外部,形成蜘蛛腿。
當蛛尾蛇抖動尾巴時,就像一只胖蜘蛛搗騰著8條長腿,在地上爬來爬去。有同學說,這只蜘蛛爬得太快,觀察好久都看不懂,蛛尾蛇怎麼能把尾巴搖動得那麼靈活自然。
說起來,作為一位路亞高手,蛛尾蛇抖動尾巴有一項不外傳的獨家秘笈。注意看動圖細節,蛛尾蛇并不是盲目地隨機搖晃尾巴,而是按照「8」字型的軌跡搖動尾尖。它的尾巴搖動精確地復制了蜘蛛運動的頻率、幅度和方向,看上去跟真蜘蛛爬行一樣自然流暢。
雖然蛛尾蛇是一位大師級的路亞高手,但是它的誘餌畢竟是肉做的蜘蛛,會不會出現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情況,反被鳥兒吃掉誘餌?
答案很肯定,在伏擊釣鳥的時候,蛛尾蛇時不時也會失手,甚至還出現過尾巴被鳥一口啄走,徒留一條殘破身軀的悲傷結局。
偽裝有百態,高端的獵手往往以獵物的形式出現。
自然界里的擬態千變萬化,有時是微弱的蟲子模仿兇悍的毒蛇,嚇退捕食的鳥類。有時還會反過來,兇悍的毒蛇模仿微小的蟲子,勾引捕食的鳥類。
像蛛尾蛇這種獵手模仿獵物的擬態,叫作攻擊性擬態。活靈活現的蜘蛛尾,是蛛尾蛇適應環境進化多年的成果。
有同學說,擬態是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其實,擬態也逃不出進化的步驟。蛛尾蛇不會制作路亞魚竿魚餌,但是進化之路幫它做出了尾巴上的蜘蛛。
最簡單地說,進化只有2個步驟。1是基因突變,2是自然選擇。基因突變是隨機的,突變后能否成功遺傳,交給自然選擇來決定。
蛇尾巴上長腫瘤,是隨機的基因突變。
第一條蛛尾蛇的尾巴,不會是現在這個精致模樣。只是歷經時光打磨,一代代蛛尾蛇傳承接力,才能把蜘蛛尾模擬得惟妙惟肖。
在拼盡全力活下去的這條路上,連一條小蛇都明白,必須不停奔跑,才能停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