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史蒂夫·歐文嗎?他是電視節目Discovery的主持人,最廣為人知的節目就是與妻子一起主持的「鱷魚拍檔」,這也是他的外號鱷魚先生的由來。可以說,當時的影響力秒殺現在的貝爺。
這檔系列節目1992年在澳大利亞開始播出,隨后通過Discovery頻道向全世界播放,收視率一直很高,觀眾超過2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鱷魚獵手》甚至是Discovery的「動物星球」頻道大獲成功的主要推動力。
由于受到父母的影響,史蒂夫從小就表現出對野生動物的熱愛,尤其是那些看似冰冷的蛇和鱷魚。
「在我9歲的時候父親就讓我往鱷魚的背上跳。後來父親加入了東海岸鱷魚管理計劃。他帶我去北部的昆士蘭州捕捉那些不安分的、兇猛的鱷魚。很多時候農民往往會自行處理這樣的鱷魚。我見到很多鱷魚被殺。我在我父親的幫助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是我一生中最令我難忘的一段日子。」史蒂夫曾經說。
可以說,看過這些節目的人都對這個澳大利亞人有著深刻的印象,他一直都是那一身卡其色的短衣短褲,口頭禪是「哎呀」,永遠都是那麼的勇敢無畏。
然而2006年9月4日,在澳大利亞錄制水下紀錄片時,史蒂夫被黃貂魚毒刺刺中左胸,導致心臟休克而亡。這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澳大利亞痛失這位國寶級的人物。那麼黃貂魚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海洋生物呢?竟然如此快速就能取人性命?
這種「海洋幽靈」形狀酷似美國B2轟炸機,同樣的,黃貂魚的技能也意外地強悍先進。
首先,他們的眼睛和嘴巴并不在同一平面,眼睛在身體的正上方,而嘴卻在正下方,按理說是不可能準確夠到食物的位置的——試想一下我們人類的嘴巴長在后腦勺,吃東西該有多不方便。
但黃貂魚并不依賴眼睛定位獵物,它們依靠自身發出的微電流形成脈沖電波,并依靠這種信號來區別身下的各種物體。這種逆天的技能讓黃貂魚突破了肉眼觀測的光學局限,因為電磁信號可以穿越障礙物,所以即便是獵物躲在泥沙之下,黃貂魚也能知道,這就意味著,一旦被黃貂魚盯上,除非快速游走,不然被吃掉幾乎是必然的結局。
并且黃貂魚還是眾多海洋掠食者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咀嚼」的動物之一。
相比那些只依靠牙齒殺死獵物然后「一口悶」的獵手,「能咀嚼」無疑讓黃貂魚的食譜更加廣泛。就比如皇帝蟹,也許更聰明的齒鯨和更兇殘的鯊魚也有能力弄死它們,但然后呢?——將這些堅硬且帶刺的東西囫圇吞進柔軟的食道,并不是很好的選擇。當帶著一身天克皇帝蟹技能的黃貂魚出現在澳大利亞南部海域時,逍遙了數千萬年的節肢動物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每年6月,大量皇帝蟹聚集在墨爾本灣,它們擺動著細長的腿,緩慢而堅定地挪移著,後來者因為沒有插足的空間而站到了同伴的殼上,就這樣一層接著一層往上堆疊,直到形成一座厚重而堅固的堡壘。數以百萬計的它們在此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脫殼和交配。
可是,與此同時,也有數以千計的「幽靈大軍」時刻徘徊在皇帝蟹的上方,這些黃貂魚并不屑于趁著獵物在脫殼后最虛弱的時刻下手,它們隨心所欲地游弋在「米缸」中,或隨意下口吞下倒霉的皇帝蟹。或瞄準目標,哪怕深埋在海床之下,也要將泥沙拍打散開,將其暴露出來獵殺殆盡。
伴隨著瘆人的咔吱作響的咀嚼聲,黃貂魚一路盡享饕餮,一路灑下累累殘尸,最終將這里變為了皇帝蟹的夢魘之地——蟹冢。
黃貂魚是一種對人有攻擊行為的生物,在許多國外的影片中,我們看到似乎他們并不兇殘,有時甚至可以和潛水員和諧嬉戲。
但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黃貂魚的尾刺,帶有致命的毒液。黃貂魚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黑色的毒刺,為了保證殺傷力,黃貂魚每年會更新這些刺。
這些刺由象牙質地的軟骨組織構成,長約5公分,并且在毒刺的兩邊有鋸齒狀突出,一旦對人發起攻擊,可以很輕易撕裂創口,注入毒素。黃貂魚的毒素是全分泌性毒素,人中毒時,會引起劇烈疼痛、間歇性抽痛、患部腫大,并伴隨噁心、嘔吐、腹痛、頭暈、痙攣、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麻痹等一連串癥狀。如果不及時就醫或對創口進行處理,將會有性命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