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流行一句話:最高端的獵人總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
人群中是如此,大自然也是這樣。很多動物都會最終「反殺」自己的自然天敵,螳螂就是其中一種。
一般來說,螳螂生命的終結,大多是這樣的:
但在北美地區,螳螂卻是這樣的:
圖片里,一只體型較大的螳螂,成功捕食一只蜂鳥。
螳螂捕捉蜂鳥的整個過程已經被視訊記錄了下來,并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
螳螂是伏擊高手,它一動不動地埋伏在鳥類取水器上,當一只蜂鳥從下往上來到取水器上的時候,螳螂用一對前端有刺的前足牢牢鉗制住蜂鳥,使其無法逃脫。
一旦被抓,即使使勁撲棱,蜂鳥也很難逃脫。隨后,殺戮就開始了。
螳螂本身是沒有毒的,因此它殺死獵物主要還是靠前足刺和口器咬。
有時它會咬鳥的頭、脖子或者喉嚨,讓其休克。然后再從鳥的眼睛或者頭頂咬出一個洞,「鉆進」里面吃掉鳥的大腦。
大餐一頓之后,鳥的死狀非常恐怖,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被拔毛,有的頭骨沒有頭皮。如果實在太餓了,螳螂也會將整只鳥吃掉。
一般來說,螳螂的食物通常是胡蝶、蜜蜂、蒼蠅和蜘蛛等一類的昆蟲。對螳螂來說,捕捉這樣大小的獵物似乎是最合理的選擇。
那麼,網絡出現的食鳥螳螂,是罕見的小機率事件,還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瑞士巴塞爾大學動物學家馬丁·尼弗勒 (Martin Nyffeler)的團隊為此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調研。
研究人員分析過往的文獻以及媒體上的真實案例,結果發現,螳螂食鳥的現象比我們想象得要普遍,總共發現了有147個真實案例。
除了南極洲,案例足跡遍布全球,總共涉及13個國家。
其中,作案率最高的,則是來自中國的中華螳螂,而且是體型更大的雌性螳螂。
確實,想要捕食鳥類,螳螂的體型肯定不小,而中華螳螂,是北美最大的螳螂。
一般體長都在6cm以上,最大可達9cm,體重也有7g,相比較,蜂鳥雖然體長更長一些,但它的體重一般只有2.5-6.5g。顯然,在體型上,中華螳螂更有優勢。
據報道,中華螳螂吃鳥(主要是蜂鳥,其他大鳥也有)的事件幾乎都發生在美國。
除了鳥,人們還發現,中華螳螂會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食物,例如蛇、鼩鼱和小烏龜。
可以說,中華螳螂作為外來物種,在這里的生活似乎很不錯。
1896年,中華螳螂跟著苗圃偶然被引進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到現在已經有127年歷史了。得益于其強大的生命力,中華螳螂已經成為當地最常見的螳螂之一。
中華螳螂捕食比自己體型大的多的獵物,主要有三大優勢。
第一就是體型大,就有了捕食大獵物的基礎。
其次,就是擅長伏擊。
中華螳螂顏色有好幾種,有棕色的也有綠色的,不管哪一種顏色,在大自然中,都是最好的保護色,它會待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等待獵物靠近。
時機合適,中華螳螂就會快準狠地用前肢命中目標,并用堅硬的口器吃掉它。
前肢和咀嚼式口器,是螳螂的武器。
很多人認為,螳螂最厲害的就是口器,靠它就可以咬穿鳥的頭骨。
但事實上,螳螂的口器效率比較低,它真正厲害的就是它的前肢。據研究表明,它的前肢力量可達700N,腿上還有鋒利的倒刺,一旦握緊一個物體,就很難逃脫。
它制服像鳥一類的大型獵物,靠的就是持續控制加上進攻(慢慢啃)。
中華螳螂食性貪婪,一次進食吃很多,吃飽后,可長達一兩星期不進食。
基于這些,中華螳螂進入美國后,很快就在這里扎根,并影響著當地的生態。
在美國,中華螳螂的體型,比本土的卡羅萊納螳螂大了幾乎50%,貪吃,又有捕食大型獵物的能力,因此很多人將這種生物歸為「入侵物種」
。他們擔心本土的螳螂競爭不過中華螳螂,最終會滅絕,因為這是有先例的。
新西蘭本土的新西蘭直葉螳,因為外來的南非奇螳入侵,如今,在野外基本看不到了。
因為新西蘭本土的雄性螳螂,認為雌性的外來物種更具有吸引力,于是選擇和它作為伴侶,然而在交配之后,新西蘭本土物種是很少發生性食同類,而外來物種幾乎都會將雄性螳螂吃掉,久而久之,本土的螳螂就消失了。
然而,目前,美國并沒有把這種外來生物定義為有害的入侵物種,而是將其定義為歸化種。
換句話說,中華螳螂不僅沒有嚴重危害美國的生態,而且已經融入當地的生態系統中。
在當地,中華螳螂是優秀的「益蟲」和寵物。
很多人會購買中華螳螂,并在自己的農田和花園里放生,用來控制害蟲數量。也有很多人因為中華螳螂的外形而將其當作寵物。
畢竟在這個地方,吃鳥的螳螂,數量再多也比不過吃螳螂的鳥,在北美至少有34種鳥經常捕食螳螂。
相比較,中華螳螂給當地生態帶來的好處,遠遠高于它吃幾只鳥幾只蜥蜴帶來的壞影響。
總的來說,作為外來物種,美國的中華螳螂是非常成功的了。
這種螳螂,我小時候經常看到,也經常玩,被它的前肢打到還是很痛的,但是現在,很少見到這種昆蟲了。
它是掠食性生物,同類都不放過,吃蜂鳥,能力允許,肯定也不排斥。
其實,根據研究表明,螳螂頻繁吃鳥的習慣,是人類固化的。
因為人類在自己花園會放置喂鳥器,也會在這里放生螳螂控制害蟲,無意間將這兩種生物聚在一起,導致它們的沖突也更多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