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是一種徜徉于廣袤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成年個體體長可達十數米,體重接近30噸。像須鯨科的很多成員一樣,它們也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生物為食。
看到這些特征,你可能會猜想座頭鯨大概如與世無爭的寬厚長者一般,是個在海中自由游蕩,安享歲月流逝的角色。然而,許多案例卻表明,座頭鯨是一種喜歡「挺身而出」的動物——它們似乎尤其喜歡在虎鯨(Orcinus orca)捕獵時對它們的獵物「拔刀相助」,驅趕虎鯨,營救被捕獵的動物。
2009年,一只B型虎鯨(主要以鰭足類動物為食)在攻擊一只食蟹海豹(畫面遠端)。一只座頭鯨前去干預(畫面近端)
座頭鯨和虎鯨之間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為什麼這樣要找虎鯨的麻煩?來自美國加州西南漁業科學中心的羅伯特·皮特曼(Robert L. Pitman)及其龐大的團隊共同對座頭鯨和虎鯨的沖突問題進行了探究,相關的論文發表在《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上。
與座頭鯨不同,虎鯨是一類兇悍的肉食動物,它們常常結伴而行,如群狼般突襲獵物。這些獵手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主要捕食魚類,而另一種則主要捕食海洋哺乳動物——比如海豹等哺乳動物,甚至是未成年的大型鯨類。皮特曼和他的同事們對有記載的115起虎鯨-座頭鯨沖突事件進行了詳細的統計,這些事件發生在1951-2012年間,由遍布世界各地的至少54名記錄者提供,其中既包括專業的研究者,也有業余的愛好者。
他們發現,在所有的座頭鯨干預案例中,95%的虎鯨的攻擊對象都是哺乳動物。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沖突(57%)卻是由座頭鯨主動發起的。它們甚至會從幾千米外趕過來干擾虎鯨的捕食,而且無論虎鯨的獵物是什麼——事實上,這部分案例中,只有11%的狀況是虎鯨在追捕其他座頭鯨,而89%的狀況是虎鯨們正在追殺海豹、海獅、翻車鲀、灰鯨幼崽等其他動物。
目擊者們曾觀察到這樣的事件:「我們觀察到一群虎鯨追殺一對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母子,然后一只座頭鯨突然出現,發出吼聲召喚同伴,隨即就又出現了四只或者更多的座頭鯨,它們協力趕走了虎鯨,而灰鯨母子得以幸存。」
另一個案例中,一群虎鯨試圖將一只灰鯨幼崽與母灰鯨分開,得手后試圖溺死幼崽。
兩只座頭鯨中途殺出,用身體阻擋虎鯨靠近受傷的灰鯨幼崽。最終灰鯨幼崽仍然死去,但座頭鯨仍然留在該片區域阻止虎鯨前去分食丨BBC值得一提的是,一只雄性座頭鯨曾在1988年被拍攝到參與營救一只北海獅(Eumetopias jubatus),而在2003年,它又與虎鯨勇敢斗爭,解救了另一只北海獅,并被圍觀群眾再一次拍到。研究者們仔細比對了兩張照片,確認了這只座頭鯨15年如一日的英勇行為——或許北海獅應該為它頒發「匡扶正義」的錦旗,以表彰它對北海獅深沉的博愛。
種種跡象表明,座頭鯨們或許是依賴敏銳的聽覺去發現虎鯨的捕食行為,再前往干預的。在北太平洋區域活動、以海洋哺乳動物為食的虎鯨們在追蹤獵物時往往是非常安靜的,這可能就是因為它們的獵物都聽覺靈敏;而一旦鎖定目標、開始攻擊時,虎鯨們則開始大呼小叫,這或許是它們之間的交流手段。
座頭鯨可能就是聽到了虎鯨捕食時的聲音后做出應對——在一個案例中。座頭鯨甚至從7.8千米遠的地方一路趕來。看起來,座頭鯨就是聽到了虎鯨的聲音才前來進行破壞,而非回應被捕獵者的聲音。所以,在到達虎鯨捕獵區域前,座頭鯨大概也不知道自己要營救的是什麼動物,也許也并不在乎。
事實上,座頭鯨針對的對象也不僅僅是虎鯨,領航鯨亞科的擬虎鯨(Pseudorca crassidens)及領航鯨(Globicephala spp.
座頭鯨之所以如此「敢打敢拼」,或許這是由于它們很清楚虎鯨這樣的捕食者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即使是一只沒有幫手的座頭鯨,也敢于主動去找10余只虎鯨的麻煩,而如果虎鯨偶遇了沒有幼崽在旁的座頭鯨,也幾乎不會采取任何進攻活動。成年座頭鯨擁有長達5米、重達一噸多的巨大胸鰭,而且又極其靈活易于操控,上面還往往附著了一些大而尖銳的藤壺(Coronula spp.),擊中對手時可以割裂其血肉。在面對虎鯨時,座頭鯨往往只是胡亂揮舞它們的胸鰭,拍打它們的尾鰭;但虎鯨卻似乎很清楚一旦被擊中的可怕后果,選擇保持距離。
因此,成年座頭鯨面對虎鯨時基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可是,座頭鯨這種將捕食者好事攪和黃這種習慣從哪來?研究者還不能給出確切答案。不過,在43%由虎鯨首先挑事兒的沖突中,虎鯨的目標往往都是座頭鯨的幼崽。座頭鯨幼崽相對弱小,在體型上并不具備對虎鯨的絕對優勢。虎鯨們常常試圖把幼年的座頭鯨和它們的長輩分開而攻擊幼崽,而此時座頭鯨母親則會把幼崽馱在后背和后腦上,托出水面以避開攻擊。如果有不止一只成年座頭鯨在場,它們有時會把幼崽圍在中央進行保護。在一次沖突中,觀察者看到15只虎鯨在圍攻三只座頭鯨中比較幼小的一只,在激戰開始后一小時左右,另外三只座頭鯨「快速趕到戰場,并且似乎把虎鯨們趕走了」。這樣的案例,或許提示了為什麼座頭鯨和虎鯨「結下了梁子」。
2003年7月,17只虎鯨攻擊兩只座頭鯨保護下的座頭鯨幼崽,另外三只座頭鯨趕來驅逐了這些虎鯨
參加營救行動可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甚至冒著受傷風險的。但座頭鯨顯然樂于此道。對此,皮特曼給出了他的猜測:盡管座頭鯨的小團隊往往是松散、不穩定的,但是它們卻有著非常穩定的繁殖區域;幼崽長大之后,對它曾經居留的繁殖地也會保持極大的忠誠。因此,保護別的座頭鯨的幼崽有利于繁殖海域的維持穩定,為它們的進一步繁殖棲息打下基礎。至于對其他物種的保護,在皮特曼看來,它們或許就是閑得無聊而已。對于座頭鯨來說,反正它們和虎鯨搏斗也很少受傷,它們也就不介意把種內的互助擴散到物種之間。搞不好完全是找下消遣,鍛煉筋骨,小試身手罷了。
總之,盡管在我們看來座頭鯨這種拔刀相助的作風顯得非常熱血,但這背后,究竟是靜極思動,還是對虎鯨的仇深似海,或是只因為打跑虎鯨的「這個feel倍爽」,還要等待海洋生物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才能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