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只喧鸻,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種鸻鳥。
它看起來不是很好,好像是翅膀斷了,受傷了很虛弱,站都站不起來了。
如果你真的是這麼想的,那麼你就被它精湛的演技給騙了,此時你慢慢靠近,這只鳥突然之間「傷就好了」,然后拍拍翅膀飛走了。
為什麼這只鳥會表現出如此無聊的行為呢?是太無聊捉弄人嗎?
科學家將喧鸻的這種行為藝術稱為「折翼表演」,目的是為了吸引潛在捕食者的注意力,是一種讓捕食者遠離自己巢穴的護仔行為。
其實,鳥類有很多攻擊性的武器,例如鋒利的爪子,尖且硬的喙,有的還會用翅膀,為什麼喧鸻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假裝受傷」的戲碼呢?
醉心于表演的喧鸻
喧鸻,是一種水鳥,英文名字是「Killdeer」,在飛行的時候它會重復發出「kil-deer」或「kee-deeyu」的叫聲,因此得名。
體長多在20-28厘米之間,翼展在60厘米左右,上半身多為棕色,脖子上有兩條黑色項圈,尾巴前半部分是棕色,下半部分是黑色的,尾端是白色的,比較明顯。
喧鸻主要以昆蟲為食物,偶爾也會吃一些植物種子和無脊椎動物,在非繁殖時期,常活躍于沿海濕地和海灘,但是在繁殖季節,它們會選擇植被比較短,視野比較開闊的田野里。
它們是比較念舊的鳥,一般新巢穴都在去年的舊巢穴附近。
如果今年的配偶還是去年那個,那麼一般情況下,還會選擇去年那個窩,簡單「收拾下」重新入住;但如果今年的伴侶是新歡,雌性喧鸻就會在另外區域找窩,避免同一區域,還是比較講究的。
喧鸻對自己的巢穴是很隨意的,說白了就是地面上的一個很淺的洼地,偶爾會用植被、鵝卵石和白色貝殼裝飾一下,僅此而已。
為什麼不像其他鳥一樣,用羽毛或者泥巴這些材料筑巢呢?
科學家認為,喧鸻選擇顏色偏淺的材料來筑巢,主要是起到隱蔽鳥蛋的作用。
喧鸻一窩下4-6個蛋,顏色比較淺,呈淺黃色或者米色。在淺色的巢穴里,鳥蛋并不起眼,不容易被捕食者捕食。還有一個好處是,淺色可以幫助巢穴保持涼爽。
盡管如此,和那些在樹上筑巢穴(隱蔽巢穴)的鳥相比,喧鸻的巢穴幾乎沒有隱蔽性,蛋面臨的捕食風險還是很大的,據統計大約有53%的蛋會被捕食者吃掉。
在這樣的情況下,「折翼表演」顯得尤為重要。
當有捕食者靠近巢穴的時候,喧鸻就會在不遠的地方開始表演,發出奇特的叫聲,假裝受傷吸引捕食者的注意,然后一瘸一拐地將捕食者引誘到數十或數百米外的地方,確保捕食者不會給后代造成傷害后,突然站起來,就飛走了,只剩下一臉懵的捕食者。
為什麼這種欺騙手段在鳥類不流行?
在大自然中,像喧鸻這樣用欺騙手段來保護孩子的鳥類還有很多,科學家表示,大約有300多種鳥,大部分是水鳥,其他的還有鴨子,甚至還有貓頭鷹。
然而,對于已經擁有超過1萬名成員的鳥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渺小的數據。
有研究試圖找出這些鳥的共同點,得出的結論是:
只有那些沒有隱蔽巢穴的鳥類會這樣,像啄木鳥一類的鳥,會將蛋產在樹洞里,它就沒必要搞表演藝術了,追根究底是捕食壓力造成的。
而且,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后天習得的。
在1993年,也曾進行過一項實驗,目的是檢測喧鸻的折翼表演是無法控制的行為,還是有意而為之的行為。
當時進行了45次試驗,記錄了人從不同距離接近巢穴時喧鸻的反應。
結果有44次,喧鸻都成功將這個人帶離巢穴。在整個過程中,喧鸻還會時不時回頭看人的行為,確認自己的表演是否有效,然后根據人的反應做出調整。
捕食者給予的捕食壓力越大,它的表演就更賣力:翅膀舉得更高,尾巴呈扇形展開,也更低垂。
由此可見,這種行為可能是在和捕食者不停周旋的情況下,慢慢演化習得的,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它們的一種防御技術。
然而,這個欺騙性防御手段也不是百分百有效的。這些鳥會被捕食者吃掉,本來直接逃走能活,假裝受傷反增加了和捕食者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有的喧鸻鳥因為表演太過賣力了,有時會被捕食者認為是一種「快來吃我」的信號,死得更快。
最后
大自然中,像喧鸻這樣采用欺騙性戰術的,有很多,比較常見的就是遇到敵人就裝死的,就像負鼠和豬鼻蛇。
有的擅長用噁心來防御敵人,就像噴血的角蜥和噴射嘔吐物的土耳其禿鷲。
由此可見,為了能活下來,動物們都不容易,于是才有這麼多防御方式。
看起來喧鸻的行為有點傻,但它確實是個好父母,如果下次你看到它在表演,請小心后退,看著地面并原路返回,以免踩到鳥巢。也可以直接跟著它,走出這片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