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探測潛艇按照既定路線,緩緩行駛在地中海海域,正在拍攝海底的地貌。
攝像頭傳回的影像里,一截木棍出現在空曠無物的寂靜海底。初見時,操控攝影頭的探測隊員,以為是某種生物的尸體。
隨著攝像頭拉近,他覺得自己眼花了,居然看見一條小魚插在燒烤竹簽上,扎在海底。
這里是水深超過1400米的深海,海水壓力為140個大氣壓。這個壓力,別說是人類的肉身不能承受,就連普通的喝水杯都扛不住。還沒到深海1400米的深度,聚苯乙烯杯子就已經被壓縮成陸地上的一半大。
燒烤攤上的小魚和竹簽,居然比喝水杯還堅固,能完整保留在海底,讓人無法理解。
探測隊調節攝像頭,圍繞小魚拍攝,震驚地發現:這條小魚是活的!支撐小魚的竹簽,是它身上自帶的魚鰭。
小魚左右兩邊的腹鰭處,各自延伸出一根長長的鰭條,尾鰭處也延伸出一根長鰭條。3根長鰭條垂直向下,扎到海底,把小魚身體撐離地面,遠看就像插在竹簽上的燒烤。
3根鰭條構成三角形,像相機的三腳支架一樣穩定,站在三腳架上的小魚紋絲不動。
隨著探測潛艇慢慢靠近,小魚似乎發現了危險,開始移動。它像踩在高蹺上一樣,輪流移動左右2根鰭條,121地邁步往前走。撐著鰭條走了幾步后,小魚嫌棄走路速度太慢,合攏鰭條開始加速游泳,很快從攝像鏡頭里消失。
自帶三腳架的小魚,探測隊給它取名叫深海三腳架魚。
它是爐眼魚科,深海狗母魚屬里的深海魚。
隨著探測深海活動的繼續進行,探測隊發現三腳架魚不止一種,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8種三腳架魚記錄在案。分布在北緯40度到南維40度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878~4720米的深海領域。
有些三腳架魚的鰭條比較短,有些比較長,但是無一例外,它們都用三腳架把自己支撐在海底上。鰭條最長的三腳架魚,鰭條超過1米,是身長的3倍。
小魚的鰭條能軟能硬,它用體液來控制鰭條的軟硬。內空的鰭條充入體液后變硬,可以支撐在地上。
排空體液后變軟,跟普通鰭條貼合,像長長的飄帶拖在小魚身后,不影響它游泳前行。
小魚用液壓支配鰭條的方式,類似跟昆蟲打開翅膀的方式。瓢蟲、金龜子給翅膀上的翅脈注入體液,就能打開折疊的膜翅。
那麼,小魚為什麼要與眾不同地站在海底呢?
這個姿勢叫做:靜態狩獵。
如果小魚在海底躺平的話,它接觸不到流動的洋流。只有把自己撐離地面,才能感受到洋流。洋流如同海面上的海風,水面上風速為0,距離海面越高處,風速越大。
小魚逆流站在三腳架上,臉朝洋流過來的方向,張開嘴巴。洋流攜帶的浮游生物,還有小蝦米小魚蟲,會自動送進小魚的嘴里。
靜態狩獵除了省力之外,還有一個好處是不容易被天敵發現。
在陽光無法穿透的深海海域,周圍一片黑暗。深海生物演化出適應黑暗的不同天賦,有些憑借的是生物發光,比如我們熟悉的鮟鱇魚。長相丑陋的鮟鱇魚,在頭頂上點亮一盞燈籠,發出微弱的光線,吸引覓食小魚游過來自投羅網。
深海里有75% 的生物都會發光,除了海葵、烏賊、水母之外,還有各種跟發光細菌共生的魚類。很多魚類演化出具有強大感光能力的大眼睛,捕捉深海里微小的光子,抓獲獵物。
但是,三腳架魚跟這些目光敏銳,大眼睛的深海魚不同,它選擇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進化路,直接退化了視力。
既然黑乎乎的水里啥也看不清,干脆就不要費力看,直接退化眼睛,把供給眼睛的能量用在其他地方。
看不見的話,還可以用手摸啊,三腳架魚用「觸手」代替眼睛感知世界。
來看細節,小魚的胸鰭上長出一根根的長鰭條,向前方彎曲,這是它的觸手,類似昆蟲頭頂的觸角。觸手能感知到周圍洋流的變化,水里的食物,有時還會把周圍游蕩的小魚小蝦撈過來,送進嘴里。
跟生活在海洋上層的小魚相比,除了視力退化之外,深海三腳架魚還有3大特點。
魚鰾小
深海壓力巨大,正常大小的魚鰾潛入深海,如同聚苯乙烯喝水杯一樣,會被海水壓力壓扁。
松果體小
魚腦袋里的松果體,跟你腦袋里的松果體一樣,能產生褪黑素,用來調節睡眠。褪黑素隨著環境光線的變化而變化,白天退散,夜晚分泌。深海里沒有光線,只有促使褪黑素分泌的黑暗。為了對抗沒日沒夜的睡意,深海魚縮小松果體,消減褪黑素的產生。
雌雄同體
生活在廣袤荒涼的深海里,寂寞如雪。
長期呆呆站在三腳架上的小魚,遇到同伴的機會很小,但是它有自己的方式來繁殖后代。
三腳架魚是雌雄同體的小魚,如果能遇到同伴找到配偶,就進行正常繁殖。如果遇不到同伴,那就自己產卵,再自己給魚卵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