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釣友在長江上游,釣起一種黃皮黑紋、外皮與老虎極為相似的魚,在場沒人說得清它的品種,有人就擔心這會不會又是什麼「牢底坐穿魚」?
看著這種魚似乎沒有鱗片,很多人想到了同樣無鱗的鮰魚、鯰魚等魚類,兩者一對比,不能說很像,只能說根本不一樣。
明顯與這些無鱗魚不是一類的小家伙,剛想假冒虎哥的遠房親戚,就被到場的專家戳穿了身份,原來它們是長江特有的野生魚,名為長薄鰍。
長薄鰍作為個體最大的鰍科魚類,可比泥鰍大多了。而且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
長薄鰍頭背部披黃底色,深褐色花紋的虎皮衣。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體色會隨著周圍環境發生輕微變化。
這條在攀枝花江段釣到的長薄鰍在多方討論無果,最后出動專家才能辨別其真實身份。可見這種魚如今的數量稀少到了令人心慌的程度。
誰能想到,在歷史上,長江上游的干流和支流的水底,這種魚曾經成群游過,用黃色的花紋連成一片燦爛的色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江干流中上游,長薄鰍的產量高達幾十噸。到了九十年代末,產量急速下跌,只有十噸左右。
21世紀以后,長薄鰍的產量只有兩三噸。這一急速的數量下降,敲響了這一物種資源的警鐘。
長薄鰍數量的不斷減少,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長江中上游水電站的建設,其次是大量的捕撈,還造成水污染。
長薄鰍因為花紋獨特,許多人喜歡將其養著觀賞。觀賞魚這一市場打開,追求經濟利益的人們,更是不顧生物資源能否持續發展,進行無限制的捕撈。
水土流水,水文條件變化,水質污染加劇,不但破壞長薄鰍的產卵場,還使得一些小魚和浮游生物減少,使長薄鰍的食物減少,數量也隨之減少。
野生長薄鰍的數量逐年減少,對多樣化的生物資源產生巨大影響,開展遺傳多樣性研究和保護該魚種成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