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錄異記》中有過一段這樣的描述:
「雞冠蛇,頭如雄雞有冠。身長尺余,圍可數寸,中人必死,會稽山下有之。」
文中所描述的是一種古時候民間傳說里記載的一種生物——雞冠蛇。
文中說到在會稽山下有這種蛇,頭頂就像雄雞一樣長著一個紅色的小肉冠,身長數尺,身材也粗約幾寸,如果被它咬到的話肯定會死。
光聽文中的描述,大家肯定會感到驚訝,這種蛇真的存在嗎?
PS下的「雞冠蛇」
這種蛇類根據網上的描述,大多都是在小時候見過。但其實每個人在小的時候,因為判斷力并不可靠,加上一些對實際生物的幻想,就很容易出現一種記憶力偏差的現象。總覺得小時候就是見過這樣的生物,但這種論據并沒有什麼說服力。
因為要證明一個物種存在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至少要有標本。
而雞冠蛇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可以作為證據的標本或者是活體被捕捉過,甚至連一張清晰的照片都沒有,網上流傳的基本都是PS后的圖片。
所以雞冠蛇被認為是一種民間傳說中的虛構生物,更何況當今世界上并不存在致死率能達到100%的蛇類。
PS下的「雞冠蛇」
但即使是還未被證實真的存在的物種,對于雞冠蛇的傳說還是在國內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南方和中部都廣為流傳。本BOT在查閱和翻看了大多網友的描述后,大致總結了兩種最可能是「雞冠蛇原型」的真實物種。
虎斑頸槽蛇
咋一眼看,虎斑頸槽蛇好像除了紅色的斑紋,其余并不像描述中的雞冠蛇。但之所以說虎斑勁槽蛇有幾分像傳說中的雞冠蛇,主要的原因是它特殊的「頸部」。
虎斑頸槽蛇的頸部呈現紅橘色的斑紋,看起來就像雞冠的顏色。而它名字中的「頸槽」指的是此種蛇的頸背部含有「頸腺」,頸腺能夠分泌出液體,甚至是毒液。當然這種毒液并不足以致命,因為頸槽蛇頸部所分泌出的毒液都是來源于它們的食物——蟾蜍。
當虎斑頸槽蛇捕食過蟾蜍時,蟾蜍的毒素就會由頸槽蛇的體內轉化為自己所用,在受到威脅和驚嚇時,它就可以從頸部分泌出這種毒液,從而擊退捕食者。
有意思的是,虎斑頸槽蛇在受到威脅時,雖然和眼鏡蛇一樣會擴張自己的頸部,但與眼鏡蛇不同的是,眼鏡蛇在擴充頸部后都是正面迎擊對手。而虎斑頸槽蛇卻是以「背部示人」,亮出它紅彤彤擴張的頸部,這個樣子真的有幾分雞冠蛇頭部「肉冠」的模樣。
虎斑頸槽蛇背部示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蛇在國內曾經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無毒蛇。但實際上它卻是擁有達氏腺毒腺的微毒蛇。
雖然在國內沒有咬傷后毒死人的記載,但在日本地區,虎斑頸槽蛇有著多起咬傷致死事件。而國內出現不少被咬傷后中毒了,且發展成較為嚴重的病例后,人們才重新對這種蛇進行了審視。
研究發現虎斑頸槽蛇的確存在毒牙,是屬于后毒牙類毒蛇。只是它的毒牙在口腔深處,很難用毒牙咬傷人。而注毒方式也很「弱雞」,不像正常的毒蛇有「牙溝」或者「牙管」可以注射毒液,虎斑頸槽蛇注毒采用的是緩慢流入的方式。所以只要不是長時間被咬住不放,就不會被注入毒液。
虎斑頸槽蛇達氏腺毒腺
也許小伙伴們剛看到這個生物的名字會感到困惑,「雞冠蛇不是蛇嗎?原型怎麼可能是蜥蜴?」
的確,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合常理。但實際上,變色樹蜥才是真正的「雞冠蛇」!
首先,變色樹蜥的別名就叫作「雞冠蛇」。況且它們不僅僅是名字一樣,就連樣子也確實與傳聞中的「雞冠蛇」ADVERTISEMENT
我們先來看看變色樹蜥的長相:
變色樹蜥
怎麼樣?變色樹蜥頭部上方的「小肉冠」和下方的「大肉冠」是不是非常像許多人形容的雞冠蛇的頭部描述呢?
蜥蜴的頭部本就像蛇,身軀的體色也能隨著環境而變化成相似的顏色。加上變色樹蜥背部的鱗片粗糙,背部一列的脊突就如同雞頭上的「肉冠」。正是因為這些特性,所以變色樹蜥一直有著「雞冠蛇」的別稱。
這時候也許有人會說,「再看不清也起碼能看清有腳和沒腳的區別吧,怎麼可能會混為一談呢。」
我且不說蜥蜴和蛇本就是一家。那麼如果在叢林中你看見的只是變色樹蜥的頭部呢?比如下面這張圖:
變色樹蜥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多少有點「雞冠蛇」的味道呢?
除了只看見變色樹蜥的頭部這種情況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由于變色樹蜥的體色本就可以隨著環境周圍的干濕度或者光線強弱而變化,但是在它的繁殖季節時,頭部都會一直呈現紅色的樣貌。這樣就有可能造成你遠遠看到的樹木、草叢或者地上所謂的「雞冠蛇」,實際上只是看見了變色樹蜥的頭部,而它的身體和四肢因為變色的緣故,與周圍環境融為了一體,所以并不容易讓人一下看清了。
況且變色樹蜥行動迅速,常常還沒被人看清,就已經溜得無影無蹤,所以有很大可能使得大家從第一視覺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和錯覺。
當然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嘛。在這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中,肯定存在著一些還未被人類發現的物種。而這一切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探究,去解開這些物種的神秘面紗。
那麼,你認為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雞冠蛇」存在嗎?歡迎在評論區里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