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脊椎動物來說,繁殖方式非常簡單,要麼產卵再孵化,要麼直接產仔。
無論是在體內受精還是在體外受精,在后代出生前先產卵的被稱為卵生,一些魚類喜歡先產卵再體外受精,而其他大部分都是體內受精再產卵。
卵生的主要特點是,胎兒的大部分或全部營養都來自那顆被硬殼包圍的蛋。
與它相對應的是胎生,胎生動物的胚胎在體內發育完全后再直接產仔,胚胎營養物質由母體提供,比如我們人類,以及其它幾乎所有哺乳動物。
不過有一種例外的,有些卵生動物在特殊的環境下為了提高后代存活率會選擇卵胎生,比如一些蛇和「腹中競技場」的鯊魚,它們的卵會在母體內發育完全后再直接產仔。
毫無疑問,在這顆星球上是先出現產卵,再演化到產仔的,因為許多生理變化可以證明產仔是由產卵進化而來的。
事實上,現在的產卵和產仔已經有著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許多專家認為動物從產卵到產仔是相對容易,也經常發生,目前已知至少獨立進化了121次。
而胎產仔要進化到產卵相對就很難,也算是非常罕見的,這個可能是因為恢復產生蛋殼的生理機制是非常困難。
雖然,產卵和產仔之間存在巨大的生理差異,但有些物種可以兩者兼得,既可以產卵也可以產仔,這種被稱作「雙峰繁殖」。
而還有一種動物可以說是「雙峰繁殖」的佼佼者,它可以做到在同一胎中邊產卵邊產仔,那就是澳洲三趾石龍子,事實上它是目前已知唯一做到這一點的動物。
關于三趾石龍子 ( Saiphos equalis )
我們前面提到過,產卵到產仔相對容易,所以能做到雙峰繁殖的動物肯定是偏向于產卵的爬行動物。
三趾石龍子是澳大利亞的一種蜥蜴,我們常規的印象里爬行動物應該是一個卵生(要麼卵胎生)物種,但全世界已知的6500多種蜥蜴中,有三種做到了雙峰繁殖,而澳大利亞這片神奇的土地就有兩種。
三趾石龍子,光聽這個名字,你就不難想象,它爪上只有三個腳趾,實際上它的腳已經變得非常非常短了,幾乎快要消失的那種,還是蠻有趣的。
關于它的雙峰繁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時人們發現澳大利亞的南方和北方兩種很像的蜥蜴,在北方的種群繁殖方式是產仔,而南方種群是產卵。
經過研究比對,這兩種確實是同一物種——三趾石龍子,事實證明,這種動物擁有兩種生殖系統,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事實上,那些產卵的種群有些也非常奇怪,大部分三趾石龍子在下蛋后要孵化至少35天才能孵化,但有些卻可以在下蛋后不到5天就孵化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卵在母體內待得時間比較長。
更有趣的是,在2019年的一次研究中,一只受孕成功的雌性三趾石龍子產卵后幾個星期,竟然又活產了一只蜥蜴。
我們前面說過活產和產卵有著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這說明這只雌性蜥蜴同時運用了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這簡直就是生物奇跡,也是人類發現的唯一一次。
只有一種解釋,三趾石龍子很可能可以自由切換自己的生殖方式。
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因為產卵和產仔差異太大了;但非常有趣,因為產卵和活產是各有優缺點的,所以它們很可能可以自行根據環境選擇產卵或產仔。
產仔和產卵的優缺點
其實,無論是產仔還是產卵都是有自己的優缺點。
例如,極端寒冷、干旱或捕食者的存在都會給脆弱的卵暴露在環境中帶來風險,而把幼崽帶在自己身上可以明顯提高存活率。
同樣的,長時間的懷孕會對母本造成負擔,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將后代作為「蛋」提前產子可能是有益的。
而像三趾石龍子這種物種可以在繁殖方面對沖風險,因為它們可以一部分產卵一部分活產,這樣無論什麼環境總能有后代生存下來。
之所以三趾石龍子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們處于產仔和產卵之間的灰色地帶,這是一種即將從卵生進化到胎生的「過渡物種」。
這些「過渡物種」極其罕見,但好像澳大利亞特別多,比如鴨嘴獸和針鼴都是澳大利亞動物,這兩個奇怪的澳大利亞哺乳動物都是產卵的,它們就是古老的哺乳動物「過渡物種」。
最后
這種「過渡物種」就像一個進化過程中的一張快照一樣,正好處在了一種形態和另一種形態之間。
當然,每一種「過渡物種」都意義重大,像三趾石龍子這種,它可以告訴我們物種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出現繁殖飛躍。
另外,三趾石龍子的存在也向人們宣示了胎生到卵生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它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