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曾經有過大量犀牛?這里才是冰河世紀動物的發源地?
央視一檔節目上展出了一種遠古巨獸的頭骨,這是2011年,古生物學家在西藏挖掘出來的化石,來自一種此前從未被發現的犀牛化石。
據分析,這一物種生活大約在距今370萬年前。
青藏高原是高寒之地的代表,而犀牛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物種,怎麼犀牛的祖先還跑到青藏高原來了呢?在這種高寒之地犀牛難道不會被凍死嗎?
現在的非洲白犀
原來,這種犀牛不是普通的犀牛,而是和猛犸象、劍齒虎共同生活在第四紀時期的披毛犀。科學家把它叫做「西藏披毛犀」,這是最早發現的披毛犀化石。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西藏披毛犀其實不算「正宗」披毛犀。西藏披毛犀出現的時間比較早,生活在上新世。
現在狹義的披毛犀只是指生活在中晚更新世亞歐大陸上的披毛犀,所以西藏披毛犀應該算是披毛犀的祖先。
西藏披毛犀與狹義披毛犀的外形上沒什麼不同,都是全身長著長長的毛發,頭上長著長長的、尖尖的像「鏟子」一樣的角。
不過西藏披毛犀的體重只有1200公斤,據推測最重也就1400公斤,和現在的犀牛體重很相近,比狹義披毛犀的體重要少10%左右。
西藏披毛犀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能好好的適應寒冷的氣候。動物學家們發現,西藏披毛犀的牙齒上有比較高的齒冠,這就說明西藏披毛犀的牙齒要更耐用一點,受到的磨損比較大。
動物學家們猜測,西藏披毛犀之所以有這樣的牙齒,是因為高寒的青藏高原地區的植物。披毛犀是一種食草動物,以各種植物為食。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生長在這里的植物也會被寒冷的氣溫給凍住,所以這些食物比較堅硬。西藏披毛犀多以堅硬的植物為食,牙齒自然要進化的耐磨、牢固一點。
除了牙齒之外,動物學家們還發現西藏披毛犀的尖角較為扁平一點,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需要在寒冷的土地上尋找食物,要用尖角作為鏟雪挖雪的工具,要是不進化的扁平一點,就沒辦法很好的清理地上的積雪,也就無法快速的尋找被雪蓋住的植物。
披毛犀頭骨
動物學家們猜測,正是因為這耐寒的特性,西藏披毛犀才能在冰河世紀到來之后遍布整個歐亞地區。
我們現在所說的披毛犀是冰河世紀的披毛犀,這一時期的披毛犀發現的化石比較多。
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是盛產披毛犀化石的地方,從這里發現的披毛犀的數量非常多,近乎完整的骨架就有5個,單個的頭骨更有十幾個。
西伯利亞地區挖出來的完整披毛犀
而在歐洲,披毛犀的化石確實經常被發現。
直到後來在西伯利亞不斷的發現披毛犀的化石,人們才發現這種「巨鳥的爪子」其實是披毛犀的角。
披毛犀和大名鼎鼎的猛犸一樣,都是遠古時期的巨獸,也是冰河時代的著名動物。
披毛犀的身長大概在三米五到4米之間,體重足足有4噸多重,比現在的犀牛和它們的祖宗西藏披毛犀要大太多了,一只腳就能輕易把人給踩死。
披毛犀的外形也和現代犀牛差不多,頭和脖子都向下垂著,鼻子上也是有兩個角,只不過現代犀牛的角比較小,而披毛犀的角卻格外大格外長,能達到身長的三分之一。
披毛犀的角又大又長,鼻子也得格外堅硬有力,否則是支撐不起這一大一小兩個角的。
所以為了能更好的支撐這兩個角,披毛犀的鼻骨發育的很堅固,鼻中隔和中硬骨在整個鼻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整個鼻中隔全部都是硬骨頭。
除了鼻子上的角不同之外,披毛犀和現代犀牛最大的不同還在于外皮。披毛犀生活在冰河時代,那時候冰天雪地那麼寒冷的時候,要是沒有一身皮毛來御寒,披毛犀早就凍死了。
所以披毛犀的身上有兩層又厚又密的毛,第一層毛起到防止體溫擴散的作用,而第二層毛則是保暖作用。有這樣兩層毛做保護,披毛犀自然就不害怕嚴寒,在冰河時代也就能稱霸一方了。
動物學家們在研究披毛犀的化石時發現,披毛犀的食性似乎和我們想象的不同。
動物學家通過氣候重組發現,披毛犀喜歡吃寒冷干燥地區的凍住的食物,但是也有披毛犀的化石顯示,披毛犀喜歡吃莎草等較為柔軟的植物。
之所以在披毛犀的食性上出現分歧,主要還是因為披毛犀存在的時間線拉的太長了。
前面我們說過,西藏披毛犀的年代要比狹義上說的披毛犀的年代要久遠的多。西藏披毛犀生存的年代正是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那時候雖然青藏高原要比其他地方冷得多,但相較于冰河世紀來說那是小巫見大巫。
冰河世紀全世界都在冰天雪地之中,所有的植物全都被冰雪覆蓋,在冰雪下方茍延殘喘,早已經失去了往日柔軟茂盛的樣子。披毛犀為了不被餓死凍死,即使植物被凍成了「冰棍」那也不得不含淚咽下。
這就導致早期的披毛犀只能吃這些堅硬的被凍住的植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