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貓熊,人人都會想到大貓熊。但其實還有另一種「貓熊」——小貓熊(Ailurus)。它不是小時候的大貓熊,而是另一類截然不同的物種。
紅黑配色加環紋大尾,它是森林里最靚的仔。
它有尖牙利爪,卻和大貓熊一樣愛吃竹子。
▼
它圓頭大耳,「笑容」可掬。
▼
它生性膽小,但會「虛張聲勢」。
▼
它不時發呆,似乎在思考什麼。
▼
小貓熊,一個人見人愛卻總被忽視的山野精靈。它的名字被大貓熊掩蓋,它的模樣常與浣熊混淆。
以致于除了可愛,多數人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它與大貓熊、浣熊是什麼關系?它曾經歷過怎樣的坎坷?它的真實處境又如何?
今天,就讓小貓熊當一次主角,好好看看。小貓熊被忽視的一生
19世紀20年代,法國動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收到了一份來自東方的新奇標本,雖然只有皮、爪子和殘缺的頜骨,但結合標本上的描述,他的腦海里浮現出了這樣一種動物:體形如貓般優雅,皮毛紅艷似火,臉上白紋如云,大尾有圈圈環紋,簡直就是「世上最美的動物」。
隨著一篇名為「貓熊(panda)」的文章發表,小貓熊第一次正式亮相學界。
沒錯,人們熟知的「貓熊(panda)」,曾經是獨屬于小貓熊的大名。
▼
然而四十多年后,一個明星物種的登場改變了這一切,它就是大貓熊。西方人初識它時,它的名字還是「黑白熊」。後來,人們發現它與小貓熊頗為相似:相似的食譜,相似的寬圓萌臉,相似的前掌「第六指」——偽拇指(作用類似人類的大拇指)。
種種關聯,讓小貓熊和黑白熊成了「親戚」。由于體形更大,黑白熊被命名為「大貓熊(giant panda)」,而最初的「貓熊」則改稱為「小貓熊(lesser panda)」或「紅貓熊(red panda)」。
隨著大貓熊聲名愈發顯赫,「貓熊」如今成為「大貓熊」的同義詞。國寶光環下,小貓熊漸漸隱去,甚至被當成大貓熊幼崽。
小貓熊不僅大名被「奪走」,混搭長相也常被誤解成其他動物,最常見的替身就是浣熊。
事實上,除了花臉和環紋大尾相似,兩者有很多明顯的不同。小貓熊紅色系,浣熊灰色系。前者圓臉肉爪,性格相對溫和,老家亞洲;后者尖嘴細爪,外號「蒙面大盜」,遠在北美。
在中國民間,小貓熊因為體形像貓,且尾帶環紋,被當成一種野貓,稱為「九節貍」。
在西方,它因為紅毛、大尾像狐貍,被俗稱為「火狐」,火狐瀏覽器正是得名于此。
在知名動畫《功夫貓熊》中,小貓熊曾以功夫教練出鏡,卻常被觀眾當成狼或狐猴。
不僅模樣容易被民間誤解,對科學家來說,小貓熊的身份同樣難以捉摸。以致于過去一個多世紀,它已在動物家譜中數次搬家。它曾一度加入浣熊科,也曾與大貓熊并為貓熊科。最終在現代分子遺傳學的支持下,自成一科。
小貓熊科與浣熊科關系較近,但與大貓熊所在的熊科關系甚遠,二者的祖先在4750萬年前早已分道揚鑣。
盡管科學界對小貓熊的認識,早已更上一層樓。但媒體對小貓熊的宣傳,常常止步于可愛,卻忽視了這份可愛背后,是怎樣的坎坷歷史和艱難現實。
千百萬年前歐洲的一片樹林中,一只美洲獅大小的動物正在搜尋獵物,它有著犬類的頭骨和尖齒,名字叫做:短吻犬(Simocyon)。
它是小貓熊的遠古近親,覓食無果后,一個深坑突然出現,坑底躺著幾具動物尸體,一頓誘人的美餐就這樣送到眼前。它一躍入坑,飽食之后試圖爬出坑外。然而濕滑的坑壁卻將它永遠困在那里。以化石的形式記錄下了這段坎坷。
短吻犬是典型的食肉動物,與今天的小貓熊大相徑庭,但它們的前掌已演化出偽拇指。多了這「一指之力」,它在樹上如履平地,足跡廣布北半球。
而小貓熊科的另一支,小貓熊亞科的體形開始縮小,轉向雜食或素食,這其中就包括現代小貓熊的祖先。
千萬年山河巨變,小貓熊科的一個個演化分支,都走進了死胡同。獨留小貓熊屬一支,成為珍貴的活化石。
孤身奮戰的小貓熊家族,經歷了數次酷寒冰期的重創,如今退居一隅,僅存兩種。
臉像撲了粉一樣白的是,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的,喜馬拉雅小貓熊(Ailurus fulgens);
而面色棕紅、腦袋略大的是分布在橫斷山一帶的,中華小貓熊(Ailurus styani)。
二者以雅魯藏布江為界,喜馬拉雅小貓熊住江以西,中華小貓熊住江以東,互不相擾。
習慣獨來獨往的小貓熊種群分散,偏愛中高海拔的針闊混交林,最重要的是得有竹叢作為「食堂」。
畢竟食肉祖先的腸胃還在,竹子的大部分營養小貓熊都無法消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