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動物與老鼠長相相近,但如果打死了它卻可能有牢獄之災。
在陜西的農田中,一個農戶發現在田埂附近有一大排「長蛇鼠」,整整齊齊的頭尾相連往前走,看起來十分壯觀。
地球上第一個擁有胎盤的生物
這是一種目前已經被聯合國列為瀕危物種的神奇生物,它們的祖先在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在地球上活動了。
這種名為鼩鼱的生物是最早出現的食蟲目,明確專門為其建立鼩鼱科。
鼩鼱的整體食性很雜,一般情況下喜歡深耕地下,以地下的蚯蚓或者其他昆蟲為食。
昆蟲占據鼩鼱食譜中百分之七十左右,只有在食物不充足的情況下,才會有鼩鼱偷偷跑到農戶家偷吃糧食的情況。
對于種植的農戶而言,鼩鼱是一種亦正亦邪的存在,一方面鼩鼱吃害蟲會保護莊稼的生長,另一方面鼩鼱也會偶爾啃咬莊稼給農戶們帶來損失。
鼩鼱作為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整個體長基本在4~6厘米范圍內,目前最重的鼩鼱也不過5克左右。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臭老鼠,臟老鼠罵的都是比較常見的黑色老鼠,但最開始「臭老鼠」這個叫法是專門用來叫鼩鼱的。
可能會有人好奇為什麼鼩鼱會被叫做臭老鼠,這是因為鼩鼱和臭名昭著的臭鼬一樣擁有臭腺,在受到驚嚇時都會放出超級臭的氣味用于自保。
所以在大家對鼩鼱認識不足的時候,經常將放了臭氣的鼩鼱當做是日常常見的老鼠。
鼩鼱和老鼠一樣攜帶著大量的致病細菌,鼩鼱是鉤端螺旋體病的重要宿主,同時和老鼠一樣帶有流行性出血熱的病毒抗原。
他們主要出沒集中地點在一些沼澤或者農田,喜歡比較潮濕的地方。
由于體型較小,這些小家伙所以抵御寒冷的能力很差,因此很多聰明一些的鼩鼱會選擇在農村的爐灶前落戶。
在繁殖期一般會使用枯枝、落葉混合著雜草搭窩,而在爐灶前可以避風也可以借著爐灶的余溫保暖。
和老鼠幾乎全年都可以繁殖不同,鼩鼱一年只會繁殖兩次,而且每胎最多孕育小鼩鼱的數量不會超過7只。
即使滿打滿算,鼩鼱一年最多也只能生出14只小鼩鼱。
因此,雖然鼩鼱本身也攜帶病毒,啃食莊稼但比起四害之一的老鼠,老一輩的人普遍對于鼩鼱沒有太大的敵意。
值得一提的是鼩鼱是世界生物史中第一個進化出胎盤的生物。
如果從生物角度做簡單理解,胎盤是為了保證胎兒與母體保持獨立性而進化出的器官,主要的作用是讓胎兒能夠安穩在子宮中發育,能夠更加的好的吸收母體輸送的營養。
可以說胎盤的出現在生物學上有著重要意義,鼩鼱的科研價值也是無與倫比。由于發現鼩鼱的時間比較,在相關資料比較缺失的情況下曾經也有過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傳聞。
為什麼鼩鼱喜歡組成一列隊伍
鼩鼱作為一種極為弱小的哺乳類動物,人們對它的了解并沒有那麼深入。最為明顯的就是鼩鼱特別的喜歡采用首尾相接的爬行方式。
因為鼩鼱的這種特點,很多人都叫鼩鼱為「長蛇鼠」,因為他們排成一長列以后非常像一條灰色的大蛇。
這也是鼩鼱最容易被被認出來的時候,在自然界中能夠首尾相接行動的生物非常稀少。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用鼠目寸光來形容老鼠的視力很差,看不清遠方的東西。實際上鼩鼱的視力比老鼠的視力還要差上很多。
這是因為大多數鼩鼱的眼睛都很小,而且是比老鼠小很多。
如果說老鼠的大眼睛還能看到3米左右光影,那麼鼩鼱幾乎就是睜眼瞎的存在。而鼩鼱之所以視力這麼差,和鼩鼱習慣在昏暗的洞穴生活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常年昏暗環境的的洞穴里生活,視力并不是生存的必須品。對于常年洞穴生活的生物而言,嗅覺和聽覺的要求會更加高一些,這也保證了鼩鼱在這兩個方面的感知力遠遠強于其他的生物。
鼩鼱消滅害蟲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他不僅是可以消滅一些軟甲的蟲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