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威拉德是前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鳥類部門的收藏經理。
他的職責是研究鳥類遷徙、尋找鳥擊事件(鳥類與人造物發生撞擊,造成傷害的事件)。
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他還有一項特別的任務,就是每天前往當地的麥考密克展覽中心,進行例行的檢查。
這個展覽中心是北美占地面積最大的展覽中心,整棟建筑經過精心設計,外墻全部都由玻璃制成,內部通透明亮。
周四一大早,大衛在展覽中心檢查時,發現了可怕的一幕——數百只死去的鳥類躺在地上,展覽中心外面就好像鋪了一層可怕的地毯……
他立刻聯系了有關部門進行整理,
根據統計,這里最少有33個物種,964只鳥的尸體,其中大多是棕鶯和黃腰鶯。
大衛說,40年來,他每天都會來這檢查。
正常一晚上撞在建筑上死亡的鳥不會超過15只,最多的一次也「不過」是200只。
這次一夜死了上千只鳥,真的是聞所未聞的可怕事件……
科學家解釋說,這場災難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這些鳥都是候鳥,往年這個時候,它們已經向南飛行,抵達了秘魯的安第斯山脈過冬。
直到周三晚上,氣溫才開始下降,風向也變得有利于遷徙,周四凌晨3點40分左右,大約150萬只鳥類開始了今年姍姍來遲的遷徙。
當它們飛到展覽中心上方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小型風暴拜訪了芝加哥,導致許多無力飛過風暴的鳥兒掉隊了。
它們本來的習慣就是白天進食,晚上遷徙,以躲避高空湍流和捕食者。在風暴的影響下,它們的本能很快讓它們做出了決定:降落在地上休息,等待再次飛行。
就在降落的過程中,它們看到了燈光大開,如同白晝的展覽中心。
這個星期,展覽中心一直在進行活動,當訪客或者工人進入時,大樓就會亮起全部的燈光。
這些鳥平時生活在森林深處,并不習慣城市的燈光,甚至一些第一次遷徙的鳥類都沒見過燈光。
所以在刺眼的燈光透過玻璃照到它們的時候,它們迷惑了,紛紛朝著光亮飛去,結果一頭撞到了看不見的玻璃上,失去了生命……
哪怕有些小鳥沒撞到玻璃上,也會繞著燈光不斷飛行,直到筋疲力竭,掉到地上為止,就像飛蛾撲火一樣。
除了展覽中心之外,這天芝加哥其它地區也發生了同樣的事件。
芝加哥鳥類碰撞監測中心表示,在他們監控的范圍內,發現了大約300只受傷的鳥類和700-800只死亡的鳥類,這是非常罕見的悲慘事件。
這并不只是芝加哥當地的問題而已。
根據2014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每年有3.65億-9.88億只鳥撞到窗戶死亡。
這是美國每個城市都存在的問題。
鳥類看不到透明或反光的窗戶,它們不知道這是一個致命的屏障。
當它們透過窗戶,看到室內擺放的植物;或者通過窗戶的反射,看到灌木的倒影時,它們就會義無反顧地朝著窗戶飛過去,然后……
另外,許多夜間遷徙的鳥類需要依靠星星導航,但建筑物發出的光亮會吸引和迷惑它們,也會導致它們的死亡。
比如在2017年,就有近400只小鳥在德州一座摩天大樓的泛光燈下迷失方向,最終與窗戶相撞而死。
可這些其實是很容易避免的。
鳥類生態學家表示,建筑管理者可以簡單地調暗燈光;建筑師設計時可以使用反光度較低或者不透明的鳥類友好窗戶;住戶也可以在玻璃上貼上窗花,讓鳥類有可以輕松識別的標記。
這些都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芝加哥甚至還參與過「熄燈計劃」,這是2020年芝加哥政府通過的一項法令,要求在建筑中采取鳥類安全措施,比如展覽中心就應該全部換成鳥類友好玻璃,可至今還沒有落實,這才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當地的菲爾德博物館表示,他們會把死去的鳥類交給食肉甲蟲群,再將它們的骨骼遺骸添加到博物館的收藏中,并用于研究。
這也算是盡最大的努力,不讓這些鳥類白白死亡了。
可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意識到該做出改變了。這些死掉的鳥類全都是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們的數量已經大幅下降了,不應該像今天這樣不必要地死在這些建筑物腳下,這是一場悲劇。
」鳥類專家稱,芝加哥在2019年被康奈爾大學列為對候鳥來說最危險的城市之一,位于湖邊,有大量鳥類經過的麥考密克展覽中心更是一個充滿危險的陷阱。
對鳥類來說,遷徙確實是一個危險的行為,并非所有鳥類都能活下來。
可如今發生的事不是「適者生存」,恰恰相反,只有最強壯的鳥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撞到玻璃上死亡,這樣的淘汰方式是非常不自然的,對鳥類的發展無益。
發現這批小鳥的大衛說,
「我拿起一只玫瑰胸粗嘴雀,突然意識到,如果沒有芝加哥的建筑,它們此時應該在安第斯山脈的山麓上過冬。
遺憾的是,一座城市成了它們生命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