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一群非常有趣的動物群體,它們在幼年期通常只能生活在水中,但是成年后就可以在水陸兩種棲息地上自由活動。
這些動物同時適應水陸兩種棲息地,因此互聯網經常會有人問,既然有動物能變成兩棲動物,那麼有沒有哪種動物進化出三棲的呢?
好吧,這個問題其實是對兩棲動物有一些誤解,地球上是沒有三棲動物的,因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定義。
為什麼沒有「三棲動物」?
至于為什麼沒有「三棲動物」的定義,主要原因我覺得是地球上其實就只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棲息地而已,一個是陸地,一個是水中。
圖:雨燕是長途飛行冠軍,但它們進食都在陸地和水中完成
我們大多人想到的「三棲動物」估計是水、陸、空三棲——可以同時在這樣三種環境下生存的動物。
在我們機械工程中,如果有一種機器能夠同時在水中、陸地和空中工作的話,估計會被稱之為「三棲機器」,但是地球生物暫時沒有這樣定義的。
這是因為對于地球而言,「空」不足以作為一個差異巨大的單獨棲息地,因此那些會飛的動物基本都是陸地動物(一些飛魚除外)。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空」沒法構成一個棲息地,其實原因很簡單,生物根本沒法完全在地球的空中構成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
圖:肺魚,被人為是現在陸地四肢動物關系最近魚類親戚
我們可以看到只生活在水中魚,以及只生活在陸地的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但是你永遠不會聽到只生活在空中的鳥類或者其它飛行動物。
因為地球大氣層的物質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生物沒有理由往這里發展,而且對于復雜生物而言,要想長期滯留在地球的空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本是需要能量投入才能實現,不然就墜地了,這對生物是不利的。
或許大氣層濃厚一點的話,空中也可以發展出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吧,比如金星,很可能那里的大氣層現在就生存著一些完全在空中生存、繁殖的微生物,但估計要出現更復雜的生物也很難。
墨西哥蠑螈©LoKiLeCh
兩棲動物是什麼樣的群體?
如果有一個機器擁有水陸兩棲的能力的話,那麼這個機器肯定是一個不錯的機器,但是對于動物而言并非如此。
兩棲動物其實是一個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階段,它們是最早適應陸地的脊椎動物,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的一些分支演變成了現在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鳥類等等陸地四肢動物。
簡單地說,兩棲動物其實是相對「低端」的生物形態,并不是我們想象得那種高端、強大的優勢群體。
正因為它們處在過渡階段,所以你會發現,兩棲動物的各個方面都很奇怪,它們就像是一個「實驗田」,在測試著各種各樣的適應性特征。
一種蚓螈©Mazza
現在地球上生活著8000多種兩棲動物,但是90%左右都是青蛙——無尾目,另外兩種分別是無足目(蚓螈)和有尾目(蠑螈)。
我們理解的兩棲動物可能是能在陸地生存,但離不開水的動物群體,至少它們的幼年期是需要在水中出生和生存才是,這樣稱為兩棲動物合情合理。
但其實并不是如此,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它們有著各種各樣「實驗性」的特征。
比如生存環境方面,一些兩棲動物其實完全不需要水,甚至無法在水中生存,但被歸類為兩棲動物了。
在傳統上,是否生產羊膜卵被認為是判定陸地脊椎動物是否屬于兩棲動物的一個標準,現在所有的兩棲動物都不是羊膜卵。
羊膜卵其實就是讓幼體在卵中發育,從而跳過水中生長的過程,以此來適應沒有水的陸地棲息地。
現在的兩棲動物,其實有多種「實驗性」方式來試圖跳過水生,而且有一些明顯已經成功了,比如它們的卵胎生。
兩棲動物的三個譜系中都發現了卵胎生情況——其中75%的蚓螈都是卵胎生的,但是它們在卵胎生過程中都不用產生羊膜卵。
很明顯,兩棲動物嘗試了許多方式來試圖完全脫離水生存,但是就只有羊膜卵一種形式成功了,最終取代兩棲動物成為陸地脊椎動物的優勢群體。
雖然一些蚓螈也通過卵胎生和卵生完全不需要水就能生存,甚至無法在水中生存,但也同樣明顯它們的模式不是特別好,以至于只有極少的陸地棲息地有它們的身影。
圖:皮膚保持濕潤是大部分兩棲動物呼吸的關鍵
再比如呼吸方式,這也是脫離水關鍵之一,在一些定義中經常把是否擁有兩種以上的呼吸方式來判定一種動物是否屬于兩棲動物。
但其實,兩棲動物有三種呼吸方式——鰓、原始的肺和皮膚,一些兩棲動物擁有全部三種,一些則擁有兩種,另外一些則只有一種。
不過只有一種的情況很罕見,通常是只保留了皮膚一種呼吸方式——多像是實驗失敗的情況。
總之,兩棲動物并不是什麼高端的存在,它們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而已,實際上它們對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以至于現在成為最容易滅絕的動物群體。